新加坡‧醫生:冠狀動脈從小被破壞‧胖童長大易患冠心病
Friday, December 21, 2007
(新加坡訊)新加坡著名心臟專科高級顧問醫生陳言森表示,“胖胖”的小孩日後患心血管疾病的幾率比小時候瘦小的孩子高出很多。
陳言森說︰“小時候就吃得白白胖胖,等於冠狀動脈從小就開始受到破壞,從小就開始產生慢性血管病變,以後肯定比那些沒損壞的血管更容易出毛病。”
丹麥醫學界剛發表一份研究報告,這項研究以28萬名丹麥人為對象進行。研究指出,小孩子的體重指數越高,長大後(從25到60歲)患冠心病的幾率越高,體重指數數字大一點,患病幾率就高一些。
年輕美軍心血管病變
陳言森醫生說,我們必須教育父母,改變他們長久以來所存有的錯誤觀念,直到現在,很多人仍以為把孩子養到白白胖胖,認為這是好事。
“家長們喜歡帶孩子們去享受美味餐食,從小就過量攝取營養,其實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。”
早在上世紀70年代,醫學人員從那些在越南陣亡的美國年輕士兵身上發現,十八九歲戰死的美軍,心血管已起病變,說明年輕的美國人因為從小吃得太多太好,血糖血脂自小偏高,心血管自小開始受損害,還沒到20歲心血管就已起病變,雖然外表看不出,但無表征不等於問題不存在。
陳醫生說,有些家長以為,孩子小時候肥胖,以後會瘦下來,其實不見得,因為孩子自小吃慣好的,他們早已“吃上癮”,自小習慣糖份高、油脂多、熱量高的甘甜味厚飲食,長大後要他們轉向清淡的食品是很難的事,大多數都繼續肥胖,瘦不下來,因此得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血脂的幾率,比瘦的兒童來得高。
他說,清淡的飲食,如古人所說的“粗茶淡飯”是健康的。
陳言森醫生認為,“白白胖胖”的重點在於胖而不是膚色白晰,但他也指出,缺少在陽光下運動的孩子,身體肯定沒有那些每天在戶外跑動、被太陽曬到皮膚黝黑的孩子強壯。
“多吃少動,少在陽光下消耗體力,自然就會變得白白胖胖,所以,說‘白白’並非好事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。”
適當的接觸陽光是好的,可以吸收維他命D,這是身體攝取鈣質不能缺少的維生素。
星洲日報/國際‧2007.12.18

0 评论: to “ 新加坡‧醫生:冠狀動脈從小被破壞‧胖童長大易患冠心病 ”
Post a Comment